使用本系统的不同各单位或学校在运动会编排过程中往往会用到不同的运动项目,不仅可以定义各种田径运动项目,还可以定义五花八门的集体、趣味运动项目,运动项目可以定义成按时间、长度、远度、数值正向比较排名或反向比较排名来决定两个成绩的先后顺序,甚至可以直接定义成人工判别。不同竞赛组(不在一起比赛的竞赛组,比如1年级组和6年级组不在一起比赛)拥有独立的运动会项目定义数据,互不打扰,可以独立设置。这个模块比较重要,在进入时可能询问口令,如果系统设置了口令,将弹出以下要求输入口令窗口,如果系统口令设置为空,将跳过此步骤,不询问口令,如何设置和修改口令请参考辅助功能模块

定义运动项目参数可能需要口令

当口令正确后进入以下操作界面:

定义运动会田赛、竞赛、接力和全能等所有项目参数

提示:该界面是带有两个数据窗口的操作界面,如果你对这种操作界面不熟悉的或可以参看基本操作,本界面数据录入功能较为复杂,建议参考数据录入技巧帮助中提供的数据操作相关信息。

运动项目(也就是上半部分)定义的运动项目名称在报名前必须被全面地设定,这样在报名阶段(生成Excel空白报名表导入Excel报名表或手工录入报名表时)才能用到这些运动项目;而相关运动项目的参数部分在编排分组和成绩管理阶段才会用的。

在这里可以定义各种运动项目参数,这些参数对于分组编排和成绩管理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如果您暂时还没有明白各参数的具体含义,在仔细阅读以下说明之前,请不要作任何修改数据的操作。

每个竞赛组都有独立的一套运动项目及参数信息设定,不同竞赛组的运动项目及参数可以完全不同。

各项参数都可在运动会管理过程中做灵活的修改,所做的修改不影响到已产生的数据和状态,但影响以后的数据生成,例如100米本来有3个赛次,如果在第1赛次结束后调整某些参数可使将第2赛次设为决赛,将没有第3赛次,所做的修改并不能影响到第1赛次的名次成绩等数据,但可以控制如何生成后续赛次的数据。

该操作界面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运动项目的名称等参数的定义;下半部分是运动项目所对应的录取办法。

运动项目参数上半部分:

1.报名人数:第一赛次人数最大上限,如果9-16人第一赛次分两组的话,该参数输入16(实际上如果输入9到15的话系统会自动更正为16),输入完毕后系统将自动显示为9-16,下半部分参数分为很多行,但具体针对某一项目某一性别组编排时只有一行起作用,这取决于该项目该性别组的报名人数,由于系统支持男、女和混合三种性别标识,理论上起作用的参数不会大于3行(存在不同性别组的报名人数可能落在同一人数区间的情况),有用的参数行会以有颜色背景的形式凸显出来,方便查看(点击下半部分内部的左上角多个颜色的小按钮可以查看行背景颜色的含意),(当然如果还没有录入报名表,就不会有特殊颜色背景的显示行了)。以上面图片为例,系统中存在至少一个性别组在100米项目中的报名人数在17人至24人区间,所以17-24行用有颜色的背景标示出来了;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参加该项目的人数特别多,软件自带的人数区间反映不出这么多人的参数行,假使有334人报100米,按八道比赛应该分42组,必须设定334落在某个区间的参数,按照我们系统的标准设定方案应该是329-336所对应的行,当系统中没有该行,而且您也确认系统中最大设置到的人数(比如是112)到328区间内的所有参数行不会被使用,为了避免录入大量的无用参数,比如设定多行参数(例如321-328,313-320,305-312,。。。等),由于这些其它参数行的设定不是必需的(因为报名人数没有落在这些区间),知道原理以后,可直接只加入一行,在报名人数那里填336,系统会自动显示113-336的参数行,但它实际上起的是329-336参数行的作用。

2.人数:运动项目固有人数,大多数为1,接力项目“4×100米”为4,趣味运动项目“两人三足”为2。

3.实际道数:如果是田赛,该项应该填0,对于分道次进行比赛的径赛或接力项目填实际跑道数,但不应该超过运动会参数设置模块中的"径赛场地跑道数"设置,对于大部分情况和运动会参数设置模块中的"径赛场地跑道数"一样,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需要修改,如场地是8道,但110米栏不够摆满8道,可以将其设为6,再有弯道只有6道,也可以将其设为6,分道次的情况不要忘了将后面"最少分组人数"设为"实际道数" + 1,也就是将"最少分组人数"同时设为7;对于不分道次进行比赛的径赛项目(比如1500米或者3000米),本参数要填为0。

4.最少分组人数:该参数只针对径赛项目和接力项目有用,田赛项目该值必须=0。该值决定了报名人数达到多少人就应该分组,具体来说就是当报名人数大于或等于该值时就应该分组,对于需要分道次的情况,该值应该等于"实际道数" + 1,比如例子运动会里的100米项目分8道进行比赛,该值就应该填9,意思是参加100米比赛的运动员让人数大于等于9时,就要分组分道了;对于不分道的径赛项目也一样,达到该值就要分组了,只是不分道,可参考例子运动会里的1500米或3000米的设置,修改这个参数和前面的"实际道数"参数将自动更新该运动项目定义的下半部分参数,那里将控制一共有多少赛次、各赛次如何根据成绩录取运动员进入下一赛次以及后续赛次的编排规则等。

5.成绩评判方法:该参数决定了成绩评判的方法,决定了在比较两个成绩时,用什么方法决定那个成绩名次更考前。

倒计(时间)比较两个时间成绩,数值越小的名次靠前,大部分径赛项目采用此方法。

正计(远度)比较两个远度成绩,数值越大的名次靠前,如跳远。

正计(高度)比较两个高度成绩,数值越大的名次靠前,如跳高。

正计(时间)比较两个时间成绩,数值越大的名次靠前,如自行车慢骑

正计(数量)比较两个数字的成绩,数值越大的名次靠前,如引体向上、仰卧起坐等用数字来记成绩的运动项目

人工计判定 系统不判成绩,只接受比赛名次结果,也就是说只能输名次,不能输入成绩,这里输的名次和录总名次模式下输入的名次略有不同,前者为组内名次(如果有分组的话),后者是所有组范围内比较后的总名次,比如拔河、集体跳大绳等趣味项目可以设定为这种类型

实际上,任何成绩数值越大名次越靠前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用正记(高度、远度、数量、时间都可以)之一进行定义,如“拍篮球运动项目”;相反任何成绩数值越小名次越靠前的运动项目都可以用'倒计(时间)'这一选项,如自定的运球跑等。

所有比赛不是以正计就是以倒计作为成绩评判方法,虽然系统中设置了四个正计方案(由于历史原因),实际上这四个方案起的作用是一样的,可以相互替代而仍然保持正确,所以很多趣味运动项目如踢毽子、定点投篮等都可以选用这四个正计方案之一进行设置,这方面不必教条拘泥。

6.全能计时方法:设置径赛类型全能子项目的计时方法,可选择手工计量或是电子计量,主要影响径赛类型的全能子项目的得分,比如十项全能100米子项或400米子项,同样的成绩手工计量的全能得分和电子计量的全能得分是不一样的。该项设置针对普通非全能竞赛项目或全能非径赛类型子项是无意义的。

7.得分倍率:计算赛后积分会用到,普通类型(径赛、田赛)和接力竞赛项目某名次所得积分乘以这个得分倍率是该名次的最终得分,可参考名次积分平破纪录积分和基础分设置模块中类型为普通的名次和积分关系设置,实际最终得分要乘以这里的得分倍率,比如第一名得分为7分,但针对某一个特殊的运动项目,如集体项目---拔河,可以将得分倍率设为2,这样拔河的第一名将获得14分;这个得分倍率是非负的数值,对于全能项目不起作用,全能项目的得分仅使用名次积分平破纪录积分和基础分设置模块中的相关定义。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接力项目在名次积分平破纪录积分和基础分设置中已经人为设置了名次的双倍得分,这里把接力项目的得分倍率再设为2就相当于4倍得分,重复了,需要事先考虑好。

8. 参与普通每人限报检查、参与普通每队限报检查、参与趣味每人限报检查和参与趣味每队限报检查 分别控制当前运动项目是否参与每运动员参加单项数量上限检查、每参赛队参加单项数量上限检查、每运动员参加趣味单项数量上限检查和每参赛队参加趣味单项数量上限检查,这些属性依赖于运动会参数设置模块中的相关定义,每种检查的数量限定请参考运动会参数设置模块的相关说明。

9. 修改运动项目信息,运动项目信息最好不要随意修改,最好的标准修改方式是先删除,再添加,当然,直接利用修改功能也可以进行部分信息的修改,另外运动项目如果在报名表中存在被使用的情况,是不允许删除的.

10. 运动项目可以自行添加,也可以修改软件中已经定义好的且本单位不使用的运动会项目的名称来达到同样的目的,比如软件中设有4×400米接力项目,但您单位用不上,而您单位有名为“异程接力”的运行项目,竞赛规则类似,您只需要使用修改功能将4×400米接力的名字改为“异程接力”即可,修改时可以直接双击运动项目的名称进行修改,修改后要用存盘功能进行保存后方能生效,关于修改等基本操作的使用方法请参考基本操作说明.

径赛项目录取规则参数下半部分:

1.报名人数:相对于所分第一赛次组数组数的报名人数的最大上限,如果9-16人第一赛次分两组的话,该参数输入16(实际上如果输入9到15的话系统会自动更正为16),输入完毕后系统将自动显示为9-16,下半部分参数分为很多行,但具体针对某一项目某一性别组编排时只有一行起作用,这取决于该项目该性别组的报名人数,由于系统支持男、女和混合三种性别标识,理论上起作用的参数不会大于3行,有用的参数行会以有颜色背景的形式凸显出来,方便查看,(当然如果还没有录入报名表,就不会有特殊颜色背景的显示行了)。以上面图片为例,系统中存在至少一个性别组在100米项目中的报名人数在17人至24人区间,所以17-24行用有颜色的背景标示出来了;有一种特殊情况,就是参加该项目的人数特别多,软件自带的人数区间反映不出这么多人的参数行,假使有334人报100米,按八道比赛应该分42组,必须设定334落在某个区间的参数,按照我们系统的标准设定方案应该是329-336所对应的行,当系统中没有该行,而且您也确认系统中最大设置到的人数(比如是112)到328区间内的所有参数行不会被使用,为了避免录入大量的无用参数,比如设定多行参数(例如321-328,313-320,305-312,。。。等),由于这些其它参数行的设定不是必需的(因为报名人数没有落在这些区间),知道原理以后,可直接只加入一行,在报名人数那里填336,系统会自动显示113-336的参数行,但它实际上起的是329-336参数行的作用。

2.第一赛次参数

组数:决定本赛次分多少组,由报名人数和上半部分参数中的最小分组人数自动决定

按名次录取人数:正常情况下决定每组按名次录取多少人进入下一赛次。但如果在成绩管理及下赛次编排模块中开启了录总名次模式然后点击"再次编排"进行编排,就不使用这个参数,因为录总名次模式下输入的名次是事先人工筛选好的,在所有组的运动员范围内排序后筛选出来的,这时不按各组取人数。

按成绩录取人数:决定了按名次录取以后,剩下的再按成绩录取多少人进入下一赛次。但如果在成绩管理及下赛次编排模块中开启了录总名次模式然后点击"再次编排"进行编排,就不使用这个参数,因为录总名次模式下不考虑、也不是使用成绩信息。

3.第二赛次参数、第三赛次参数、第四赛次参数

(参考第一赛次参数说明)

注意

  1. 当某赛次的下一赛次参数中的组数参数=0时,表明该赛次为决赛;同样当某赛次参数中的组数参数=1时,表明该赛次为决赛,决赛包括预决赛和决赛,都无需下一赛次,组数参数=1,也表明其它两个参数将不再用(因为已无下一赛次),当前版本最多能处理4个赛次(也就是预次复决)。

  2. 录取到下一赛次的规则是:先录取各组“按名次录取人数”参数中设定的人数,剩下的所有人再按照成绩录取“按成绩录取人数”参数中设定的数值。如果某赛次全部按照成绩录取,请将“按名次录取人数”参数设0,“按成绩录取人数”设成要进入下一赛次的总人数。

以前面界面上的当前数据作一举例说明:

从当前记录上可以看到,100米被设为径赛项目,实际使用道数=8,当报名人数达到9人时(最少分组人数)需要分组,从下面录取规则参数可以看出,当报名人数为9-16人时第一赛次分两组,每组按名次录取3人,剩下的再按成绩录取2人共8人进入第二赛次, 第二赛次分1组,是最终决赛;当报名人数为7-24人时第一赛次分3组,每组按名次录取4人,剩下的再按成绩录取2人供14人进入第二赛次, 第二赛次分2组,每组按名次录取3人,剩下的再按成绩录取2人供8人进入第三赛次, 第三赛次分1组,是最终决赛;以下以次类推。

修改录取规则技巧:某一赛次的录取规则和其前后赛次的录取规则有严格的逻辑关系,如第二赛次将有10人进入第三赛次,而第三赛次在道次只有8道的情况下分一组,显然不合理,系统将提示有误,所以修改录取规则先从较大赛次的参数开始,将避免这样的提示警告,最简单的避免多余警告的方法是将赛次从大到小的各项参数设为零,然后再将赛次从小到大的各项参数加以正确设置。